陈嘉禾
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,在牛市里,市场情绪亢奋,各种想不到的股票都会一路大涨,涨的理由也都奇奇怪怪,很多超出人们的想象。但在牛市里,投资者跑赢市场就非常困难,这是为什么?
曾有在保险公司投资部门工作的人,抱怨公司对自己的考核不公正:“牛市考核相对收益,熊市考核绝对收益”。所谓相对收益,就是牛市的时候,虽然大家都赚钱,但是考核部门却要求必须相对指数赚得更多才行。后半段的绝对收益,则是指到了熊市,大家都赔钱,你比指数好一些,考核部门就不高兴了,得要你不赔钱,也就是绝对收益才行。这种“牛市取得相对收益、熊市取得绝对收益”几乎是不可能的,考核部门却据此理直气壮地不给开奖金,大家当然觉得不公平。对于那些长期业绩超越市场的投资者来说,在牛市中跑赢市场并非必不可少,相比在牛市中取得超额收益,熊市中的超额收益,也就是比市场少亏一些,其实更加重要,举例看两个简单的数学公式:
假设一个市场,在第一年里跌了20%,在第二年涨了40%,这时候一个和市场投资水平一样的投资者,得到的回报会是(1-20%)X(1+40%)-100%=12%。而我们假设一个投资者,在熊市的时候比市场多赔20%、在牛市比市场多赚20%,这就意味着他在熊市赔了40%,但在牛市赚到惊人的60%。这个投资者的回报是(1-40%)X(1+60%)-100%=-4%,居然还赔了4%,跑输市场整整16个百分点。反过来,如果一个投资者在牛市少赔了20%、在熊市又少赚了20%,那么他会在第一年里不赔钱、第二年里赚20%,这看似平常无奇的业绩,总业绩是20%,比市场好了8%,比第一个投资者好了24%。如果我们让第一个投资者更激进一些,在熊市比市场多赔60%,牛市多赚60%,那么他第一年会赔掉80%,第二年则会资产翻倍。但是,这位投资者最终的整体收益是-60%,本金都赔掉一半多,遑论盈利。
这个公式看似简单,却揭露了一个道理:投资者想长期战胜市场,根本不需要在牛市的时候跑赢市场,只要保证在熊市的时候亏得比市场少,那么,牛市的时候,哪怕跟不上市场也没问题,他会在长期取得超额收益。但这个简单的公式,和人们的直观感受,往往是相反的。不少投资者觉得,做投资就是赌,熊市里多赔一点有什么关系?只要抓住牛市就可以了!结果,许多人虽然在牛市赚了不少钱,甚至抓住了无厘头上涨的大牛股,赚得比市场还多,但是因为买入的资产没有基本面支撑,在熊市里亏得太惨,长期一算,业绩就像第一个公式计算的那样,严重跑输市场。
既然牛市的超额收益,远不如熊市的超额收益那么重要,大众为什么会形成“熊市亏钱不要紧、牛市赚得多才是王道”这种错误的印象呢?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形成过程中,传媒和情绪的力量不可忽视。
大多数投资者并没有持续学习投资知识的习惯,而是传媒和市场情绪发给他们什么,他们就学什么,多发就多学、少发少学。市场有什么热点就学什么,股市整体热就关注股票多,楼市热就看房子,到了熊市干脆不关注。错误的传媒宣传时点和错误的情绪感知,导致这些投资者错误地以为牛市是重要时刻,在牛市中赚钱,远比在熊市中少赔更重要。对于这种“牛市赚吆喝、熊市见真章”的现象,中国古代有句话讲得很好,叫“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,故其战胜不忒。”这句话出自兵圣孙武写的《孙子兵法·形》,意思就是,真正会打仗的人,打的胜仗听起来也不是很高明,也没有什么大的功劳,但正是这样的人,战则必胜。
牛市里,投资者情绪亢奋,人们对那些收益率远超市场的人趋之若鹜,对赚钱比市场少的人则嗤之以鼻。当一些久负盛名的投资者们,在牛市中业绩劣后于市场时,人们就以为他们遭遇了“滑铁卢”,就像《巴伦周刊》曾经在科技股泡沫中嘲笑沃伦·巴菲特连续几年都跑输市场那样。殊不知,牛市中的超额收益,远远不如熊市中的超额收益、或者说更少的亏损来得重要。而这些久负盛名的价值投资者之所以成名,也恰恰来自于他们在熊市中更少的亏损、而不是牛市中更多的收益。
(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)